本月19日起,2012年汤尤杯在武汉拉开序幕。为期8天的时间里,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、水平最高的男女各12支参赛队伍,将奉献38场世界羽坛最高水平的比赛。 武汉是继2002年的广州之后,第2个举办汤尤杯的中国大陆城市。而从城市承办最高级别国际赛事的层面来说,此次承办也无疑将载入武汉的城市史册。 从女足世界杯、全国城市运动会到亚洲男篮锦标赛以及当下的汤尤杯,武汉承办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的经验越来越丰富,而累积的经验本身,亦为城市承办更多更高级别的赛事创造了可能。 此次汤尤杯的一大特点在于,主办城市虽是武汉,但最直接的组织承办者是完全进行商业化运作的武汉体育中心。换句话说,汤尤杯的运作摆脱了“举全市之力”的模式,实现了与国际上其他城市承办模式上的接轨。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,城市乃至国家承办大型赛事,往往被赋予了更多体育之外的意义,也因此,赛事承办的举一地甚至一国之力成为某种程度的“共识”或者默认。以国内经验来看,这种情况尤为明显。 站在体育赛事与城市关系的角度,承办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可小视。许多事实已经证明了,为承办某项赛事,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、生态环境建设、体育场馆建设等方面的必然投入,都会对城市的日后发展有着绝对的积极作用。而不可估量的、软实力层面的城市形象力、影响力的提升,则可能会在更长久的时间维度里一一显现。实际上,一些国家或者地区承办某项赛事的初衷正是基于此。 然而,带有经济、政治或其他非体育意图来承办比赛未必总是可以实现最初的愿望,尤其以商业效益为例,许多被过高预期的赛事其实有着并不光鲜的账本。不过,如果把体育当作生活方式一部分,纯粹从促进地区或国家体育运动事业的角度来看,它的回报意义则确定而深远。 就各国承办体育赛事的特点而言,可以看到,既有竞争承办的形式,也有澳网之于墨尔本,美网之于纽约这类,城市与赛事的固定组合式,另不乏各地区自行发起的诸如马拉松赛等,而最后一种情况正日益成为一种主流的赛事组织方式。这一趋势其实也表明了,体育不仅仅是专业人员的技能性活动,它是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身体力行地实践生命,是文明的一种表达。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发展量尺里,应有体育运动普及程度的位置。 由武汉体育中心组织承办汤尤杯的突破性在于,它更利于赛事对体育本身的忠实。包括“与汤尤杯同行”的羽毛球比赛、组织专人到农村、社区、学校去宣传汤尤杯等在内的,筹委会组织的推广活动,从羽毛球运动出发,对城市羽毛球运动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。相信随着赛事的演进,会有更强的叠加效应产生。 聚焦汤尤杯,既有城市承办国际赛事能力的展示,更重要的是,一次向体育的回归,其实更是向人的回归,对于武汉而言,这种意义的影响性恐怕高于一切。(长江日报 付小为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