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思远:职业模式是文体产业第一竞争力我的搜狐 |
激情决赛夜,职业体育魅力超越竞技
昨晚的北京城上演了一部体育版的“东成西就”,东边的工人体育场,国安足球队赢了一场提振士气的比赛;西边的万事达体育中心,北京男篮掀翻七冠王广东队,拿到了职业联赛以来第一个总冠军。
对于这场球赛,难用一段话去准确描述它的全部。不过球场内外留下的各种零碎和精彩片段证明,这场CBA决战绝不仅仅为北京这座城市留下了美好。从过程看,这场球没有输家,大家都赢了:职业化体育留下的魅力和感动,已经超越竞技体育本身。
一票难求,承载了一个城市的关注,球迷只是其中的一部分。于是,采访中我看到,成群的黄牛敢在开赛前3个小时,竟然还在想着收票,而不是卖票。一张60元的票,成交价最低也有1300;120的票炒到3000;微博上有人说,“出价低了,你都不好意思跟黄牛打招呼。”
比赛的质量对得起这样的高价。始终贯穿的高节奏攻防转换,始终胶着的局面和比分,高潮时刻一度上演疯狂而精准的三分球对射。期间,我看到微博上有人感叹“这是CBA还是NBA ”有人也说“早知精彩至此,1300的票真不贵。”
北京问鼎冠军:球迷疯狂、球员落泪,广东球员平复片刻,送上一份祝贺。于是更多的人在网上说“凝聚泪水和汗水的体育比赛,最动人,这样真好。”
忆当年豪情壮,奈何市场不买账
回想起来,整个CBA总决赛,从始至终都在一种意料之外和刺激中度过。但CBA的见证者都会记得“想当年,豪情壮,奈何球市不买账”的往事。
几年前,CBA联赛还在蹒跚学步。赛事组织简单,从流程到吉祥物都透着一股山寨味;外援普遍是淘金客,多数小有球技却寂寂无名;观众的心态和标准很简单:输赢。所以,冠军队市场红红火火,多数球队的比赛门可罗雀。记得一度甚至可以用5块钱从黄牛手里买到北京男篮的票。竞技体育模式下,蛋糕只属于一两个人,而且蛋糕并不大。
甲A时代的中国足球也有不少笑话段子。一支职业球队苦苦等来传说中的“大牌”外援试训,踢了半场教学比赛,大腕就累吐了,后查明大腕只是来自某足球大国的一名球迷;还有一支球队,花钱到海外强化拉练,跟一支号称当地强队打比赛,打了一半发现不对劲,再一问对方是被旅游团甩下的游客。
如今听来可笑却真实发生的事情,就是曾经职业体育不职业的表现:信息严重不对称,运营组织环节孱弱,市场环境缺失核心氛围和文化。
职业模式,文体产业振兴的核心竞争力
经过反复试错的过程,如今中国足篮球为代表的体育联赛,已经初具真正的职业模式。除了钱,还在不断凝聚价值、文化和主流圈子。职业体育的模式包括三个关键因素,
(1)竞技水平。早年间个俱乐部普遍的“物美价廉”标准和价值观下,联赛充斥着实力二三流且名不见经传的外援;如今,马布里、肯扬马丁、布鲁克斯等NBA当打球星或过了巅峰期的巨星加盟。想拿好成绩,就要与这些人争锋。
(2)文化氛围。联赛形象宣传越来越有模有样的、全明星赛组织不再山寨、到这次总决赛诸如“上腿”“换苏伟”等娱乐话题的传播。无论是官方,还是媒体、球迷,不再一味盯着输赢,而看到了体育更丰富的一面:比如竞技水平、娱乐、交流。只要精彩,输球也有人看,说白了:大家从认可输赢迈向认可价值。
(3)交流合作。竞技水平只是产业水平的一个侧面,作为后来者,关键是得到主流圈子的全面认可。比如篮球:从中国体育品牌赞助输出到NBA,职业球队重金邀请一流球星加盟,到与顶级联赛全面合作;同时向主流圈子展现自身的价值:无限的市场潜力,巨大的消费吞吐量,日臻成型的篮球文化。在这种交流中,中国篮球的职业体育价值高度已经超过了竞技水平本身。
放眼整个文体产业,核心内容充满动态和多元化,振兴整体产业,找到了职业模式就找到了路。 |
|
|
媒体名称:全景体育网 在线QQ:457184151 联系电话:010-89505818 办公地址:北京通州万达广场A座10层 邮 编:101100
|
|